
耳模的历史
耳模(earmold)是根据助听器使用者的耳甲腔、外耳道形状制作而成的一个声学插件。
它可以将输出声从助听器的受话器传递到外耳道及鼓膜处,是完整的助听系统中的一部分,它的质量与设计直接影响的就是助听器的使用效果。
我们今天所指的耳模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Western Electric Laboratories公司申请了耳模的专利。那时的耳模还不是定制的,而是预先做好的一系列大小不等的耳模。纽约的一个牙医从牙模上获得灵感,开始根据每一个患者耳廓的形状定制耳模。由于那时还没有耳背式助听器,耳模的形状都是适于盒式助听器的所谓“标准型”。
50年代出现了耳背式助听器,壳式和骨架式耳模相继出现,不又出现了耳道式。同时耳印模(impression)的材料也有了进步。过去主要将熟石膏填入外耳道口及耳廓待其干硬后从耳廓中取得印模,但用力过大,石膏印模易碎。50年代早期出现了一种软的可取材料取代了石膏。
为了规范耳模形状、材料、尺寸等,1962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耳模试验室协会(nationalal association of earmold laboratories, NAEL).70年代,NAEL规定了导声管的标准尺寸,对耳模的各部分做了统一的命名,并采取措施促进新型耳模及新的耳印材料的发展。
耳模最基本的作用是在助听器的受话端和鼓膜之间建立一个封闭的声学孔道、耳模外的声音被适度隔绝,耳模内业已放大的声音也不会从外耳道泄漏出去,造成声反馈。
|